大蒜功效与作用

大蒜《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蒜

大蒜

DàSuàn

蒜、蒜头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sativumL.以鳞茎入药。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多年生草本,全体具强烈臭辣味。地下鳞茎球形或扁球形,由6~10个肉质瓣状小鳞茎组成,外包灰白色或淡紫红色的干膜质鳞皮。叶数片,基生,扁平中实,条状披针形,灰绿色,宽约2.5厘米,长达50厘米。夏季开淡粉红色花;花葶高约60厘米,直立,圆柱形,伞形花序顶生,有膜质长苞片1~3枚;花常为珠芽所代替,通常为不育性,具长梗;花被6片,雄蕊6;子房上位,3室。蒴果。种子黑色。

人工栽培。南北各省区均产。

鳞茎含挥发油约2%,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allicin,C6H10OS2),为一种植物杀菌素。此外尚含有微量的碘等。大蒜辣素为无色油状液体,具有特有的刺激性强臭,气味与大蒜相同,性不稳定,其溶液遇热或遇碱均能失效,但不受稀酸影响。新鲜大蒜中无大蒜辣素,而有一种无色无臭的含硫氨基酸,称为大蒜氨酸(alltin,C6H11O3NS),此酸经大蒜中的大蒜酶(allinase)分解产生大蒜辣素及两个二硫化丙烯基(diallyldisulfide)。另据报道大蒜全植株尚含环大蒜氨酸(cycloalliin.C6H11O3NS为3-甲基-1:4噻嗪-5-羧酸1-氧化物)。并含蒜制菌素(allistatin)。

1、抑菌:生大蒜在试管内对化脓性球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青、链、氯、金霉素耐药的细菌对大蒜制剂仍敏感。生大蒜水浸液在体外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或杀灭作用;对恙虫热立克次体有很强的抑杀力。   2、大蒜中的植物杀菌素对家兔大鼠感染性及无菌性创伤均有治疗作用。对感染性创伤,可使创面灰色变成玫瑰红色,化脓现象消除,气味消失,上皮广泛增生。   3、在家兔右下腹局部涂覆大蒜、芒硝研成的糊剂,则皮肤发红甚至起泡,阑尾及结肠运动反射性加强。(临床用大蒜糊剂治疗阑尾炎)。   4、口服大蒜,由于直接刺激胃粘膜及反射地引起胃液中的盐酸量增加。使胃蠕动加强。   5、大蒜中的二硫化丙烯基成分,对蚊虫、家蝇、马铃薯块茎蛾、红棉虫及红棕榈象鼻虫的幼虫有杀灭作用。大蒜汁在试管内有很快杀死滴虫的作用。   6、对生殖细胞及肿瘤细胞的作用:体外试验,大蒜中的植物杀菌素可迅速杀死大鼠或豚鼠的精子,被杀死的精子未发现有形态学上的变化,雄大鼠吸入此药,并不干扰正常精子的发生。腹腔注射大蒜水浸液,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效果。大蒜粗提物对大鼠腹水肿瘤细胞具有抗有丝分裂的作用。饲以新鲜大蒜之雌小鼠可完全抑制乳腺瘤的发生。   7、从大蒜提出的蒜制菌素(Allistatin)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对皮下肉芽囊炎症的渗出则无影响)。家兔肌注大蒜乙醇提取物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使尿中17酮类固醇排出增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相似。   8、大蒜制剂口服,可以改善慢性铅中毒的症状。   9、大蒜乙醇提取物能兴奋子宫及加强雌二醇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10、从大蒜中提出的一种抗凝血成分,在试管及整体试验中均有降低血钙的作用。

辛,温。

健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外用治阴道滴虫,急性阑尾炎。

3~5钱;外用适量。

大蒜糖浆:取紫皮蒜去皮,用冷开水洗净,捣碎,压榨取汁毫升。另取淀粉20克加适量冷开水调成糊状,分次加单糖浆毫升研匀,再加醋酸(或醋精)2毫升与适量冷开水稀释成毫升,加入大蒜汁与适量冷开水至0毫升,搅匀即得。

1、预防流行性感冒:大蒜捣烂取汁,加10倍水,滴鼻。   2、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①大蒜(去皮)5克,15岁以下儿童减半,每天一次,在进餐时同服,连服3天。②大蒜5钱,捣烂加水40毫升,泡后取液,加入10%的白糖,分2次服,连服5天。   3、肺结核(蒜气疗法):①每次用紫皮大蒜2两,放于玻璃瓶中(高约10~75厘米,底直径约3~5厘米),用木棒捣成泥状,使之分布于瓶壁及瓶底上,以增加大蒜气的挥发面积。在均匀呼吸及深呼吸交替进行中用口吸其挥发气。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2小时。②紫皮大蒜30克,白及粉1钱。将紫皮大蒜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钟捞出(以蒜表面熟,里面生为合适,过熟,则蒜有效成分被破坏;过生,则对胃肠有刺激,往往不能坚持下去),然后取小粘米1两,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已成,又将蒜重新放入稀粥内搅匀即可食用。白及粉与大蒜粥同吃,或食粥后再服。以上为1次量,1日2次,各在早晚饭后服用。   4、百日咳:紫皮大蒜1两,捣烂,加冷开水1小碗浸泡5~6小时,取出浸出液,加糖适量。3岁以下每服半匙,3~5岁每服1匙,每日3次。   5、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大蒜3~5钱,捣烂用白糖水冲服或制成大蒜糖浆,每次服5~20毫升。亦可用5%的大蒜液保留灌肠。   6、急性阑尾炎:大蒜12头,芒硝、大黄末各2两,醋适量。将大蒜去皮洗净,同芒硝捣成糊状,先用醋在压痛处涂搽,再将药敷上,周围以纱布围成圈,以防药液外流;2小时后去掉,以温水洗净,再用醋调大黄末敷12小时。   7、蛲虫病:大蒜汁灌肠,取大蒜3两,捣碎用冷开水浸24小时过滤取汁,每晚睡前用20~30毫升作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蒜

大蒜

DàSuàn

BulbusAllii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本草经集注》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全国各地均产。

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⑾治鼻衄,咯血,呕血,尿血。独头蒜两个,捣成泥状,分成两份。一份用八层麻纸包裹,置于百会穴。另一份用七层麻纸包裹,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药上用热铁烙加温。(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肺结核:新鲜大蒜,每次一至二头,捣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挥发气,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时。(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⒀治小儿百日咳:大蒜五钱,红糖二钱,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贵州中医验方》)   ⒁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⒂治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大蒜一升,破去心,无灰酒四升,煮蒜令极烂,并滓服一大升以来,须臾汗如雨出,则瘥。(孟诜《必效方》)   ⒃治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简易方论》)   ⒄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⒅治一切肿毒: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食物本草会纂》)   ⒆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⒇治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独头蒜,摩螫处,痛止。(《梅师集验方》)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大蒜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亦明显。用法:㈠灌肠法:先用生理盐水~毫升洗肠,再以经水浴加温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毫升,于10分钟内缓缓注入肛门内,嘱患者忍耐15~30分钟后排便。每日1~2次,3日后可改为每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此法的缺点为肛门直肠及回盲部有烧灼感,初次灌肠时可出现腹痛,但均为一过性。孕妇忌用。㈡口服法:一般多采用"大蒜糖浆"。以去皮紫皮大蒜50克,捣碎后浸于38℃温开水毫升内2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加入半量糖浆。新鲜配制者冷藏1周尚不致变质。用量:成人每次口服20~30毫升,每4~6小时1次,直至痊愈为止;亦有介绍用10%大蒜糖浆,每次20~30毫升(儿童5~10毫升),日服3次;或用20%大蒜糖浆(内含%紫皮大蒜液20%,40%茶叶液20%男,糖浆60%),成人每次10~15毫升,日服3~4次(10岁以上儿童每次10毫升,10岁以下每次5毫升,2~3岁每次2.5毫升)。观察数百例,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复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据临床及实验观察,紫皮蒜较白皮蒜杀菌及抑苗作用强,新鲜的比陈旧的效力好。对用大蒜保留灌肠治疗的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疗后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病变完全恢复正常者例(96.9%),平均时间为6.3日,证明大蒜灌肠治疗在促使远端结肠病变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此外,据实验室观察,痢疾杆菌在大蒜培养基中,经较长时间后对大蒜的适应能力便逐惭增高,并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至于痢疾患者在应用大蒜口服或灌肠治疗中,尤其是较长期的治疗中能否产生抗药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毫升(37~38℃)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颗,分三次生食。治疗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治愈率88%,实践证明,紫皮大蒜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愈病例,为了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继续食紫皮蒜1~2月。   ③防治流行性感冒   用10%大蒜溶液(含普鲁卡因0.5%)每4~6小时肌肉注射10毫升,对散发性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有较好疗效,有些病例在48小时内体温即完全恢复正常。采用10%大蒜汁(内加3%普鲁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连用3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④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㈠在预防和对带菌者的治疗上曾采用不同剂量分组观察,效果显著。甲组:成人在进餐时服生大蒜6克(16岁以下减半),每天1次,连服3天。乙组:成人每天10克(16岁以下减半),吃后用2%盐水漱口,连服3天。甲组1人,服药前带菌阳性率为15%,服后第4天降至1.3%。乙组人,服药前带菌阳性率1.81%,服药后第4天全部转阴。另有未服大蒜者人作为对照,观察26天,带菌阳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后继续观察15天,阳性率逐渐降低至零。㈡用于治疗,以10%大蒜蒸馏液(加0.5%普鲁卡因稀释)肌肉注射。5岁以内首次剂量5~10毫升,以后每6小时5毫升。5~10岁首次10~15毫升,以后每6小时10~12毫升。11~15岁首次15~20毫升,以后每6小时10~20毫升。15岁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后每6小时20毫升。治疗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例复发,经再用大蒜液治疗而愈)。疗程平均7.6天,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7天,颈强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转阴平均5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平均6.1天。治疗中未见局部或全身反应及血尿现象。   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以大蒜液静脉点滴治疗乙脑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转为清醒、一般情况好转而体温迟迟不降时加用抗菌素外,其余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辅以脱水剂、镇静剂及退热疗法,少数加用了激素。结果16例痊愈,未遗留严重后遗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烧,于入院后一天死于呼吸衰竭。治愈病例,神志恢复时间3天以下4例,3~5天7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儿20~40毫升,分二次静脉滴注。据临床观察,大蒜液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发展。对入院时神志恍惚、烦躁及寒战高热的患者,经治疗只有少数进入全昏迷,大多数于1~2天停止发展,很快清醒稳定。疗程短,且很少发生合并症。   ⑥治疗大叶性肺炎   用大蒜糖浆15~20毫升,每4小时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的)。治疗9例,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于热退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6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   ⑦治疗百日咳   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适量食糖,5岁以上每次15毫升,5岁以下酌减,每天8~10次,治疗例,10天痊愈者占60%,15天痊愈者占26%。一般在服用3~4天后,症状即见好转,痉挛性咳嗽和呕吐逐渐停止。曾有用大蒜植物杀菌素的挥发性部分作吸入疗法,治疗名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孩,其中60%病孩经6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停止进展,治疗10天即完全停止咳嗽,且不再复发.用法:将生大蒜头2~3个捣碎,盛在清洁干燥瓶内,嘱病孩把嘴唇贴附瓶口,每分钟经嘴作15~20次深吸气,并经鼻作15~20次深呼气,每次持续15分钟,每日2次,疗程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捣烂装瓶加塞,用气球作加压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17夭为一疗程,治疗例,对卡他期的疗效为%,痉挛期63.9%,恢复期40%。   ⑧治疗白喉   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内浸3~5分钟,放入消毒器皿中捣烂如泥状。取2x2厘米消毒纱布垫涂上蒜泥约1~2克,贴于患者双手"合谷"穴,绷带固定。经4~6小时,局部可有痛痒及灼热感,8~10小时,表面出现水泡,用消毒针刺破拭干,涂以龙胆紫液,消毒纱布包扎,防止感染。治疗16例(9例找到白喉杆菌),其中4例同时加用青霉素,均获痊愈。一般敷药B~10小时后咽喉病灶即明显缩小以至消失,伪膜逐渐脱落,乃至痊愈。   ⑨治疗肺结核   采用大蒜液气管内注射。全疗程分为六个阶段,每阶段治疗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验痰(疗程结束时作痰培养)。药液浓度第一阶段用1%,以后每个阶段依次递增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浓度时,可依其能耐受之浓度注射。适应症:支气管结核新鲜空洞,痰结核菌阳性者,切肺、胸改、填充术后痰仍阳性者。相对适应症:双侧慢性纤维空洞、支气管结核,以及作为准备手术的慢性纤维空洞型患者的术前用药(先消灭或减少细菌,防止支气管结核)。禁忌症:心脏病,肺气肿具有剧咳者,气喘病,高血压病,普鲁卡因过敏者,对大蒜臭气特殊厌恶者。观察17例,治疗前均经各种抗痨药长期应用效果都不满意,特别是痰中结核菌不能转阴,经注射大蒜液后,痰阴转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闭合4例,缩小3例,无改变6例。治疗中有少数病例出现发热反应,一般在38℃左右,经加用青、链霉索滴入后退热。此外有报告用4%大蒜液10毫升作环状软骨下气管内注射,或鼻导管滴入,每周6次,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肺结核空洞60例,其中慢性纤维空洞型3例,亚急性血行播散型1例,浸润型46例,经1~4个月观察(滴入次数为25~次),空洞闭合者25例,缩小者23例,无变化者2例,无一例恶化。其中以薄壁空洞疗效较好。50例中治疗前痰菌阳性者34例,滴入蒜液后,18例转为阴性。另有少数病例采用3~5%大蒜液,每次10毫升以胶管作气管插入滴注,对厚壁空洞患者亦收到满意效果。也有采用大蒜加白芨治疗肺结核的报道:法将生紫皮蒜约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钟捞出,以表面熟里面生为合适,再取粳米1两,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成,再将蒜放入粥内。另用白芨粉1钱和入蒜粥同吃,或食粥后,再服。以上为1次量,每天早晚各1次。疗程平均为3个月.病灶吸收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4个月。治疗肺结核40例,病灶大部吸收者22例,部分吸收者16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其中有空洞者12例,闭合6例,缩小1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其中痰菌阳性者11例,阴转10例。初步观察,以渗出性为主之病灶疗效较好,混合型病灶次之,干酪及增殖病灶为主者又次之。对结核空洞以早期可逆性空洞疗效较好,晚期病例疗效不满意。   ⑩治疗伤寒、副伤寒及副伤寒甲带菌者   ㈠大蒜片2克,每4小时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剂折算),服至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7~9天。疗程9~16天。治疗伤寒,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共12例,除1例并发肠穿孔外,其余11例在给药后12~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94.5小时,临床症状及体征亦随体温下降而改善或消失。初步认为大蒜的降热效果并不次于氯(合)霉素。㈡用%大蒜液(含1%普鲁卡因),行穴位或并用肌肉注射。注射穴位为:天枢、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轮换应用,每次10毫升,分5~6个穴位注完;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两侧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时有轻度刺激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治疗6例副伤寒甲带菌者,其中2例单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别为10、11天,于治疗后第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以后连续培养7、9次均为阴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并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别为11、18、11、20天;分别于治疗后3、6、8、1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连续培养8、8、4、8次,亦为阴性。上述病例于出院后4~6个月复查大便,除1例阳性外,余均阴性。   ⑾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大蒜低压蒸馏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轻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总量为5~10毫升。治疗50例,黄疸在4天以内消失者21例,1周内消失者12例,2周内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24天,以1周内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疗2天后食欲即见明显增加。肝肿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长者38天。少数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为12~14天。肝功能的恢复较慢。   ⑿治疗急性阑尾炎等   取生大蒜4两,芒硝1~2两,共捣烂如泥,另取生大黄粉1~2两用醋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以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或麦氏点为中心,先盖一层直径大于10厘米的细纱布以保护皮肤,然后将大蒜、芒硝泥摊在细纱布上(约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约2~3厘米),敷于其上,上面再盖一层细纱布,使上下两层细纱布粘住,再覆盖纱布垫一块,以胶布或腹带固定。2小时后去药,用食醋洗净皮肤,改敷大黄醋糊剂,覆盖纱布垫如前,8~10小时后揭去大黄醋糊剂。敷后24小时如不见效,可重敷1~2次。经治急性阑尾炎余例,有效率在90%以上,复发率在10%左右。本法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效果较显著;对阑尾脓肿和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应用;对坏疽性阑尾炎效果差。在外敷大蒜泥的同时,如再配合中药内服,则效果更好。此外,大蒜合剂外敷又曾用于肺炎、盆腔灸、软组织脓肿、肝硬化伴腹水感染等疾患,能加速炎症吸收、减轻患处疼痛;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闭和肾绞痛、尿路小结石的病例中,也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剂的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如对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药银黄、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肾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闭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⒀治疗化脓性软组织感染   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交换敷科。据50例观察,绝大多数病人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蒜液放置不宜过久,超过6日即失效。   ⒁治疗慢性化哝性中耳炎   用20%大蒜乳剂(蒜汁20毫升,研细阿拉伯胶5克,盐酸普鲁卡因2克,混合均匀成胶状液,然后缓缓加入蓖麻油75毫升,随加随沿一个方向研磨,至成浅黄色乳糜液为止,贮冰箱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疗45例(单纯型38例,坏死型6例,胆脂瘤型1例),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耳膜紧张部前下方发生小穿孔,经滴药3日后流脓停止,8日后穿孔变小,1月后复查穿孔已愈合。此外,有报道采用大蒜内皮做鼓膜修补术,曾获得满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进一步观察。   ⒂治疗沙眼   鲜紫皮大蒜去外皮,洗净捣成泥状,用消毒纱布包裹挤出蒜汁,盛在消毒瓶中密闭备用。另以乌贼骨去壳,磨制成3厘米长鸭嘴形小棒,高压消毒备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结膜囊内,1~2分钟后,用睑钩反转上睑并固定,使穹窿部结膜完全暴露,以乌贼骨棒轻轻磨擦肥大的乳头和滤泡,使其表面微破,摩擦既要彻底,又不可伤及深部组织及正常结膜面。再用消毒盐水棉球将血液及滤泡内容物拭净,然后在结膜面上涂擦蒜汁,放回眼睑。两眼一般同时治疗。1周后复查,如未愈,即进行第2次治疗。共治疗沙眼患者人,治愈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⒃治疗萎缩性鼻炎   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涂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后即见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毒棉花制成大蒜油棉栓,均匀铺盖鼻腔各个部分。半小时后取出,6~12次为一疗程。须持续进行三个疗程。   ⒄治疗牙质过敏   将大蒜捣碎,取一小块置过敏点(酸痛点),用齿料充填器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压几分钟,痛感即消失。一般采用上法2~3次即可见效。   ⒅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50%大蒜甘油明胶栓剂,于阴道冲洗后置2枚(每枚1.2~1.5克)于阴道内,每日一次,疗程7天。共治例,治愈者11.3%,有效者75.2%,复发者9%,无效者4.5%。   ⒆治疗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   用鲜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毒钵中,加生理盐水I~2毫升,研成泥糊状备用。阴道用1:0过锰酸钾溶液灌洗清洁后拭干。尿道口涂上消毒甘油。使用阴道窥器,将蒜泥先填塞于阴道穹窿、子宫颈然后到阴道壁,15分钟后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经1~6次治疗,阴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虫即转为阴性,治疗7~10天后,溃疡粘膜即光滑愈合。   ⒇治疗霉菌感染   用大蒜制成%注射液,成人每天20~50毫升(儿童酌减),加入葡萄糖盐水中行静脉滴注,治疗各种霉菌感染20例(隐球菌脑膜炎1例,肺部霉菌感,染16例,消化道霉菌感染4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又有用10%大蒜糖浆内服,1岁以内3~5毫升,2岁以内5~8毫升,每日3~4次(治疗10天后无效者改用他药治疗),同时配合服用多种维生素,治疗40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儿消化不良,痊愈38例,无效2例。   (21)治疗头癣   以30%大蒜汁油膏,30%大蒜粉油膏及大蒜泥三种制剂,共治例头癣患者,治愈、显效及一般有效者计81例(66.4%),无效者36例,加重者5例。从临床观察和检查结果来看,大蒜对铁锈色毛菌所致的头癣,疗效较为显著。   (22)治疗蛲虫病   取新鲜大蒜,每两加水毫升,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中备用。选用大号注射器接上导尿管,吸取煎液灌肠。每次注入10~15毫升,于下午4~5时或8~9时进行。治疗2~9岁儿童例,在治疗1次后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采用肛拭镜检虫卵,阴转率为76.3%。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蒜

大蒜

DàSuàn

Garlic

胡蒜、葫、独头蒜、独蒜

出自《本草衍义补遗》陶弘景: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umsativumL   采收和储藏:在蒜薹采收后20-30d即可采挖蒜头。采收的蒜头,除去残茎及泥土,置通风景至外皮干燥。

大蒜,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叶片实习,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葶短,宽可达2.5cm,基部鞘状。花葶实心,圆柱状,高达6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具长7-20cm的长喙;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小花梗纤细;小苞片大,卵形,膜质;具短尖;花常为淡红色;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形,长3-4mm,内轮的较短,花丝比花被短,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齿端成长丝状,长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子房球状;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7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物学物特性适应性较强,耐寒,喜光。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鳞茎(蒜瓣)繁殖。采收前,选择成熟早的植株作种。采收后,从作种的蒜头中,选择粗短而直的蒜瓣作播种用。北方可行秋播或春播,南方行秋播。播前,可把蒜瓣的蒜皮剥去或把蒜瓣在水中浸泡1-2d,使蒜瓣吸水有利发芽。按行株距20cm×10cm把蒜瓣插入土中,微露尖端,不宜过深.然后覆细土2-3cm。每1hm播种量1-kg。   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松土除草、追肥。追肥3-4次,其中重施越冬肥和开春肥。

鳞茎类球形直径3-6cm,由6-10个小鳞茎着生在扁平木质鳞茎盘上抱合而生,外包1-3层白色或淡紫色膜质鳞叶,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小鳞茎瓣长卵圆形,顶端略尖,背面略隆起,外被膜质鳞叶,内为白色肥厚的肉质鳞叶。气特异,味辛辣。   以个大、肥厚、味辛辣者为佳。   显微鉴别新鲜鳞叶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长40-mu;m;维管束不发达;油细胞类圆形,淡黄色,直径50-66mu;m,多分布于维管束周围。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正己烷稀释,以三硫二丙烯作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用正己烷-苯(9:1)展开,用碘蒸气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一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毒性大蒜局部应用有刺激性,与动物及人的红细胞接触可使之变成棕黑色,高浓度甚至可使红细胞溶解,大蒜挥发性物质可降低家兔血糖,抑制人的胃液分泌,还可引起贫血。但较早期的报告认为大蒜水溶醇不溶成分给家兔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糖升高,大蒜挥发油也有此作用,但较慢。家兔静脉注射大蒜水溶醇不溶成分或挥发油可使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给予生大蒜亦有相似作用。小鼠皮下及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2.5g/kg,口服为15.1g/kg。从大蒜及小蒜中提出一种结晶成分CG-A3C,对小鼠、猫、金鱼即使应用大量也无毒性。大蒜油小鼠iv的LD50为.9mg/kg天然或合成的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小鼠iv的LD50为70mg/kg,po为mg/kg,id为mg/kg。大鼠po大蒜素LD50为.3mg/kg。用雄性白兔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1、5、10mg/kg不同剂量对实验动物未见有不良影响,心,脑,肝,肾,肺等病理检验,均无异常发现。小鼠ip大蒜硫甙CB(ScordininCB)LD50为12.5g/kg,po为15.1g/kg。

除去泥土及须根、阴干备用。

味辛;性温

脾;胃;肺;大肠经

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

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1.《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纲目》: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酰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伤肝损眼。   3.《本草经疏》: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4.《别录》: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   5.《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6.《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7.《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8.《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9.《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10.《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11.《纲目》:按孙《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葫荽。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痈疽之发,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厚,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12.《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中华本草》

中草药手册

长按右边







































吃坚果对白癜风有好处吗
老牌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yinsaoyanga.com/xjwysy/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