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纯科学(ID:chunkexue)
作者/汪涛
封面/图虫创意
现在中国做什么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美国做什么都是错的,对的也是错的。因为中国正处于30岁的青壮年,而美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30岁的青壮年似乎老是被打得是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可是结果呢?他洗洗身子贴上几个创可贴,不仅几天就恢复了,而且比原来更加强壮得多。但七八十岁的老人表面上赢着、赢着、赢着...... 累瘫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中国不会超过美国,而是美国 会自己倒在中国后面。1/中国创新战略转型的历史见证
在年时,一位IT界很知名的媒体人和作家“老冀”(冀勇庆)曾计划邀请我一起写一本以通信业创新为主题畅销类的书。当时全社会对创新的呼声很高,这样的题材非常迎合当时社会舆论背景。老冀本来就出过一些畅销书,很有些写科技类畅销书的经验,而我有通信业很 的背景,并且深度参与了TD-SCDMA等通信业创新推广的过程。因此,我们最初以为写成功这样一本畅销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兴致勃勃地花了很多时间进行书的策划。但将书稿的策划案交到老冀很熟悉的知名出版社后,副主编给我们浇了一盆凉水,以其对出版业深厚的经验和深刻判断力认为:创新类题材是“票房毒药”,不可能畅销的。副主编的话虽然让我们很失望,但却很理解。从我们对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冷静深入了解情况看,其实内心也非常认同,因此这本书的计划就此搁浅。可想而知,路风教授当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能出版这本书是很不容易的,出版后也停版了十多年,可见这个题材的书在当时确实是“票房毒药”。
但是,随着中国 尤其科技战的打响,创新主题开始从“票房毒药”快速变成畅销题材了。
2/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虽然社会上很早就开始大力呼吁“自主创新”,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它喊成了一个“政治正确”。口头上公开支持自主创新的人很多,但真正愿意身体力行的人当年却很少,是一步一步增加的。如果不是内心深处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不会有内在强烈经济动因去走这条路。绞尽脑汁地去推动自主创新是没有用的,只有当它成为拦都拦不住的事情时,一切才会顺理成章。
对创新持冷淡态度的人的确是有理论上的理由的,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简单点说就是每个人或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去干所有的事情,进行分工是经济上存在巨大合理性的,每个国家应该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擅长于种田的就专业去种田,擅长于雕刻玉器的就去雕刻玉器,擅长于做衣服的就去做衣服......
直到十多年前,很多中国普通人和学者们心目中的概念就是:中国人口多,劳动力便宜,搞加工制造有优势。所以没必要去搞自主创新,搞低端加工业有利更多人就业。30年前搞两头在外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利用国际分工转移的机会和中国人口红利,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业。这也的确使中国在当年获得长期持续的快速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最初是亚当·斯密的“ 优势理论”,对应着另一个经济学概念“自然禀赋”。这种理论认为分工之所以产生是先天 优势条件决定的。有人天生一副好嗓子,这是人家的自然禀赋,那走上歌星的道路没话可话。如果你没有这个条件,天生五音不全,就别费那个劲了,不如找其他你擅长的事情做。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短跑运动成绩也不错,努力一把说不定也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按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这个人也不该又想做歌星又想进奥林匹克赛场,他得专业地做一件事情而放弃另一件事情,并把后者交给别人去做。
3/新兴古典经济与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你把它当成死理的话,那就变成“必须得认命”了。如果把比较优势看成 ,那你是种田的就得世世代代种田,你是雕刻玉器的就得世世代代雕刻玉器,你是擅长搞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的就得世世代代卖苦力在生产线上埋头缝衣制鞋。你得认命,别想着去搞人家发达国家擅长的、附加值很高的科技研发型的工作。
把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高度数学化的还是一个澳大利亚的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他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内生”这个词可以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内在生长”的。那就是说你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并不是 和固定不变的,有人天赋虽然不是那么好,但通过长期专业训练和学习,其唱功是可以不断进步,甚至达到很高水准的。
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内生”这个词汇,它有好处,但理解可能不是很全面。其好处是“内”和“生”这两个词都有优点:成为“内在”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生”是说可以不断生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较优势。
但它的缺陷在于两点:一是内在生长的能力可以是学习外在的,继承他人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把他人的优势转变成我自己内生的优势。二是“内在”不“内在”不一定说得清楚,有很多自己的优势并不一定体现在自己身上,而是通过控制力去利用他人的能力。例如企业在国外建立的研究所,一个国家通过软实力或硬实力可掌握的其他国家资源,这不仅可成为自己可用的优势资源,而且他人一定范围的进步和能力提升同时也让自己跟着能力提升。这往往就说不清是“内生”还在“外生”了。
4/累积禀赋
我在《科学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采用“累积禀赋”一词。也就是说,禀赋是可变的,并且是可以累积的。
例如,原来一个国家可能给人的概念是“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便宜”,这样发展低端加工业的条件都不太够。因此,只有在沿海有港口的地方发展一些加工业,或者劳动力输出到国外去打工,挣到外汇寄回国养家。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及之前,劳务输出就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菲律宾家政服务劳务输出至今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途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或者通过国外贷款来提前建基础设施,就可以在更多地方、利用更多劳动力去发展加工业,这样其禀赋和优势就发生变化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禀赋或者说比较优势是一个变化的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概念。甚至于,很多自然禀赋优良的国家,因为不注意累积自己的禀赋,往往使其经济发展陷于某种状态而停顿。
因此,发展累积禀赋、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否则的话就不是在发展经济,而是自己把自己固定在某种陷阱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很多年中国一直不断地搞“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国外经济学家总是在说这种投资“效率很低”。他们理解不了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这些投资主要并不体现在其本身投入产出比,而是在为全社会累积和提升比较优势的禀赋。
所以,中国在一片“投资效益不断下降”的指责声中,累积禀赋却不断地飞速上升,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比较优势不断增加。
5/科技创新的累积禀赋当我们对累积禀赋的重要性比较清楚之后,就可以最深入地理解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可以说,在所有禀赋中,累积禀赋远比自然禀赋等更重要,而在累积禀赋中,科技创新能力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工业制造的能力,对于这一点中国全社会的认同度已经非常高了。但对科技创新力是工业制造的核心能力这一点,可能人们还没有充分的认知。
工业制造能力有不同方面,有的也可以根据难度和对竞争力的支撑重要性等形成不同层次的,它们有:
1、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
2、厂房设备等生产设施。
3、工人生产技能。
4、企业资源管理能力。
5、质量管理能力。
6、经营管理能力。
7、科技研发能力。
8、科技原创能力。
9、其他。
6/科技创新战略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从1到6的普遍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很早就有,但从整个国家来说,最早只是类似两弹一星那样事关国家根本安全的领域,有相对比较自主的完善研发能力,而大多数工业生产领域,21世纪之前只是零星的存在。绝大多数是满足于早期形成的工业制造,以及通过来料加工形成的劳动密集、资金密集等生产制造能力。研发人员在企业中的占比非常少,大多数企业里的研发人员只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大规模普遍地独立研发完善的产品,最初应当是20世纪90年代初通信产品等少数领域系统开启的。虽然从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开始,“科技立国”“科教兴国”的口号就没断过。
年3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科学领域走入正规标志。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阐述了“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在这次大会的闭幕会上,播音员代郭沫若朗诵了《科学的春天》一文。此后,按当时的说法,那是叫“崇尚科学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当时由吕金藻作词,尚德义作曲还创作出了一个花腔女高音的歌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可从这个歌曲中感受一下当年的气氛
随着中国打开国门,看到与国外的差距,尤其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全球新科技浪潮和科技革命如雷声震耳,形势逼人。但当时中国普遍意识到自己科技的落后和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无法同步与发达国家争雄,甚至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因此,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知名科学家倡议下,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计划”。这个计划目的就是跟踪国外先进技术,不要让人家拉得太远,在少量有优势的领域争取有所作为。可能当时提出这个计划的科学家们没想到的是,计划对中国后来科技发展本身的确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形成跟随型科技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随着更为现实而有效的特区战略,沿海发展战略等政策落地,来料加工,下海经商,倒腾紧缺物资,招商引资等,这些更加深刻和强劲的经济动力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起着更大的作用,让人们身不由已地卷入其中。甚至出现一些“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念。引进生产线加工,过时了再引进。
尽管知识界时不时出现一些自主创新、应当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观点,但中国对自主研发的重视是从受到一些贸易中的外在刺激而真正开始的。例如,飞利浦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对中国节省灯行业进行全行业性的打压,彩电等全行业受欧洲反倾销等打压,当年整个中国彩电行业的利润不如日本SONY一家公司的多。另外,“市场换技术”等观念在现实中也一再失败.....这一系列案例不断地强烈提醒中国,只引进技术显然不够,仅仅满足于生产制造也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进入21世纪之后,“创新战略”“专利战略”“知识产权战略”逐渐真正进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并且不断地成为可以落地的实际行动。国务院于年提出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年6月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发[]18号文)等开始逐渐成为国家推动的战略行为。尤其年开启的《中国制造》事实上开启中国从跟随型向领导型的战略转变。
7/中国的未来很多人在追问今天中美科技战的发展和走向,有很多网友总在留言问我光刻机怎么样,华为能否顶得住。事实上,虽然本系列文章是在谈中美科技大战,但请人们不要仅仅在 层的微观技术和战术上看问题,如果这样无法真正理解今天的历史。
我曾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通过“进化模式的数学判定式”解释了工业文明的波浪模型,它必然地决定了工业文明大致以北回归线和北纬40度线为中心的条带状,从东部地中海起源,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传递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而后分成两路,一路向东北传到俄罗斯(苏联),另一路沿地中海向西传到美国,再越过太平洋传到日本、东南亚,最终这两路波浪在中国汇集。
中国成为新的文明高峰是工业文明波浪模型决定的历史必然。我们曾经就是原始科学和工业文明起源的根脉,今天它已经绕地球一圈回到它曾经的起源地,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我们今天需要考虑的 问题是它会不会在未来很快又离开中国传到另外的地方,还是我们主动利用它让中华文明达到全新的高峰,让这个工业文明的波峰更长久地停留于中华民族。
年,美国硅谷仙童半导体成立,正式拉开硅谷兴盛的序幕。十年之后,仙童公司成为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擎天柱。因为其先天的股权结构等问题,导致八大金刚先后离开,仙童落入半死不活的状态,直到年被安森美半导体收购而消失。但是,仙童当年的衰落是什么问题吗?对该公司自己当然是问题,但其大量人才流失后,却带来了整个硅谷创新公司不断涌现,兴旺发达,产生了以INTEL等为代表的整个硅谷创新生态。
进入21世纪,美国还是这种情况吗?越来越不是了。当朗讯和摩托罗拉破产后,美国通信业就基本消失,再也无法恢复。原因何在?国家如同人的机体一样,当其处于年轻的成长期时,衰落了一个细胞,会有更多细胞生长出来。但当进入衰老期,细胞死亡了就死亡了,再也无法恢复。
中国也有类似故事,当年牟其中的南德集团名噪一时,当他被捕入监后,南德衰落。结果是什么呢?当年跟着他干的也有号称八大金刚各自创业,出现一大堆远比南德大得多的公司,王石、潘石屹、冯仑这些房地产大佬都曾是当年牟其中的“弟子”。
如果华为在美国科技战的打压下撑不下去而倒下,结果是什么呢?有人说中国科技的天好像就要塌下来了,所以忧心忡忡。 ,那么多十几万年薪的人就不要去为人均年薪几十万的公司操太多心了,他们有的是人才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如果从对华为公司来说最差的情况, 撑不住倒下来,从中国一方不仅不会有损失,而且会是一个华为倒下去,千万个更大更杰出的华为会站起来,美国科技业会死得更快。所以,华为成功抗住美国的科技战打压,对中国来说是所有可能的结果中最差的一个。如果历史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你真正该担心的究竟该是什么?第三,美国把中国列入实体名单的数以百计,何曾见过有哪个因为被列入实体名单而倒下的?第四,美国真是要把华为搞死吗?为什么?如果真要想这样做,怎么会宽限期延了一次又一次,这次制裁时又给天的宽限期。如果不明白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听风就是雨,当然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现在中国做什么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美国做什么都是错的,对的也是错的。因为中国正处于30岁的青壮年,而美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30岁的青壮年似乎老是被打得是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可是结果呢?他洗洗身子贴上几个创可贴,不仅几天就恢复了,而且比原来更加强壮得多。但七八十岁的老人表面上赢着、赢着、赢着...... 累瘫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中国不会超过美国,而是美国 会自己倒在中国后面。
不要以为中国今天是多么的特殊。我们自称是“基建狂魔”、“深圳速度”,嘲笑美国什么也做不成。别忘了,年3月17日,美国层、米的帝国大厦开工,知道用了多少时间建成吗?不到1年零1个月,年4月11日建成。平均不到4天一层楼,也请注意是包括建筑和装修 竣工投入使用的全部时间。深圳速度也不过如此吧!那可是整整90年前美国的建设速度。当时基建狂魔的美国人何曾想到,90年后仅仅为了搞清楚要不要带口罩这个早已经成为常识的问题,竟然需要耗费半年时间,付出十多万生命的代价。
今天那么多人追究芯片工艺28纳米、14纳米、7纳米还是5纳米差异有多少,还得做多少工作,以此来证明美国会如何成功地遏制住华为。讨论这些有意义吗?知道美国真正的有识之士心里 感叹的是什么?——年轻真好啊!真好啊!别老谈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里,中国就是正处于而立之年,一朵鲜花般娇艳的年龄。如果说中国曾有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文明历史,经历更多的文明起落,看透和亲身体验过 更多的沧桑浮沉、兴衰荣辱,那么看问题就该比所有人更加深远。当30年岁的时候,就该开始注重保养,养身了,别等容颜已老、身心俱疲时才想到去锻炼,那时一切就都晚了。
在年轻时、成功时和在 的位置上时,说什么都是对的,怎么作死都是对的,怎么犯浑都是对的,怎么做恶欺负别人都是对的,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把它当作成功的经验,做得越荒唐,成功的经验越惊艳,都没法去证错。即使在今天美国已经越来越荒诞,很多人还是在高呼他做的一切都是多么地正确。但等发现已经有错时,早已病入膏肓,祸不单行,兵败如山倒,一切都晚了。很多病根是几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两百年多年前独立建国时就已经注定了的。今天再想改变什么,再想到去保养,有用吗?
美国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吗?
幸运而又真正令人担心的是:中国也在进入怎么做都是正确的时代了。我们现在还可以去思考,可以冷静而清醒地亲眼见证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帝国在衰老时是怎样令人感慨的过程。只要再过二、三十年以后,我们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去清醒思考的状态和机会了。那些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能去证明对错的事情,我们是替子孙提前去考虑清楚解决掉,还是把灾难留给后人最终变成无解的癌症,只管今日快活,哪管以后洪水滔天?
年,我在中兴第四营销事业部做技术副总期间,欧洲也是我们负责的区域。当时有一个欧洲客户到深圳访问,我们在请他吃饭的时候,他很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你们中国总有一天也会遇到天花板的,这些我们都经历过”。这句话包括期间他和我们谈到的其他很多相关的话,我体会了很长时间,转了好几个弯才听明白。那个时候没几个中国人会认为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 ,而大量欧洲有识之士在那个时期,甚至之前更早,就明白未来的历史进程是什么了。他们感慨和羡慕中国正处于2位数增长的上升期,会很快问鼎世界之颠。这些他们经历得已经很多很多了,一点都不稀罕,只是提醒我们,总有一天也会遇到他们经历过的同样的困难和挑战。
单纯去膜拜一个正在衰落的文明,能让中国未来做得更好吗?
有些人一说到文化自信,就单纯地去把中国古纸堆里的东西翻出来晒一晒,这样就能蒙住人吗?
今天还在谈中国会不会赢,有任何意义吗?我们凭什么在未来世界 的位置上长久坐下去?如果今天还不全力地、系统地考虑,即使到了这个位置上,不是被人推下来,自己也会倒下去的。这才是今天的中国人 需要深思的问题。
。END。
联系我们:xtydqi(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