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4日21点35分,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着雄壮的《东方红》乐曲通过广播电台的电波响彻神州大地,我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遨游天际,标志着中国拉开了太空时代的大幕。
明天我国将迎来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我们在迈向航天新时代的同时,更要铭记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今天,请大家跟随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撰写的回忆文章,一同回顾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探寻“东方红一号”与中科院的深厚渊源!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图片来自网络)
我国第一颗卫星模型在中国科学院诞生
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我们党中央对此很重视,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以下简称聂总)向我交代,要科学院密切注意有关情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院党组研究认为:这是关乎国防和人民和平安宁的头等大事,为此,抓紧做了两项工作。
一是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应前苏联科学院要求,从年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年发展到12处。按照吴有训副院长的要求,筹备电子所的陈芳允等几位科技人员自选课题,做了一个无线电信号接收装置,不但能够接收到卫星向地面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及频率变化,并能计算出它的轨道,从而推测出它里面可能有些什么内容。我多次召集有关科学家座谈。科学家们认为造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任务带学科”考虑,可以带动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卫星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利用科学院已有的基础加速研究,再加上国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门的力量,用几年时间,我国也能卫星上天。他们还建议科学院应把卫星列为重点任务来抓。因此,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任务。
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聂总责成我和国防部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王诤等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卫星规划。6月,科学院召开大跃进动员大会,科学家们积极主张研制人造卫星。7月,中国科学院向聂总报告,我国卫星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任务的分工是:火箭以五院为主,探空头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科学院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战三年,实现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
二是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为实现规划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汝扬、顾德欢、华寿俊等。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经常参加组会议的有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吕保维、马大猷、孙湘、孙健、王正、吴几康、施履吉等。当时这项工作抓得十分紧,7、8、9三个月,组每周开2到3次会,我和裴丽生、杜润生、王诤、王士光、罗沛霖、钱文极、蔡翘等多次出席他们的会议。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为便于与上海市合作,11月迁上海,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分三个研究室,业务方向分别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的研究,赵九章、钱骥担任科技领导。
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通过与院内外31个单位通力协作,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年10月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保密馆,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包括载有科学探测仪器和小狗的两个探空火箭头部模型。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等都来参观,影响很大。
年,毛泽东主席参观中国科学院科研成就展。前排左起为:张劲夫、吴有训、毛泽东、郭沫若。(图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