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鸡蛋除了作为食物,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经常被用来治病。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某某某出去争斗,被强大的对手一拳打中眼睛,哇哇叫着眼睛就黑了,然后用布包住刚煮熟的热鸡蛋来回滚上几分钟,促使面部皮肤血管舒张,增强血液循环,以去除淤血,这便是传说中的“滚蛋”。
“滚蛋”可是盛传的民间偏方,滚鸡蛋祛除湿毒、阴毒、风包等病。
一般操作是买新鲜的土鸡蛋,土鸡蛋比较紧实,就是滚几次都不会破,可以反复加热来滚!但是养鸡场的鸡蛋,滚一次就破了!破了就要扔了,所以很浪费!
每次煮四五个这样的,一次滚个过瘾。半锅凉水,水最好能将鸡蛋全部覆盖,水滚了,马上放小火煮10-15分钟,一定要小火哦!大火等会鸡蛋就煮爆了,成鸡蛋汤了!再煮15-20分钟,关火,闷一两分钟,取出鸡蛋,趁热剥皮,请注意一定不要把鸡蛋弄破。用纱布将蛋包起来,趁热在患处来回滚动,直到鸡蛋没有热度,最好出微汗,一般每次操作半个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鸡蛋一定要热,如果不热了,可以再煮一下继续滚。第一次使用滚脸后,额头会很痒,是因为风气被吸出来了。第一次在胳膊和腿上使用后,小腿和肩膀会很痒,这也是风气和湿毒被吸出来的信号。
滚完后,拨开蛋清,如果蛋黄上起满了小点点,说明有风气,风气的大小根据小点点的大小和数量不同而不同。如果蛋黄变黑,说明有湿毒,湿毒大小依蛋黄颜色深浅不同而不同,这个自己都可以根据肉眼判断。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对该方法并不认同,表示该方法不科学。蛋黄上之所以会凸起小包,是因为刚煮好的蛋在滚动时候,受到外界不规则的挤压,就会变形,导致蛋黄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大小不一的小包。有专家说,不管是在人脸还是身体,甚至是沙发等家具上滚动鸡蛋,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挤压力,导致蛋黄上的小包就会有不规则变化。因此,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鸡蛋滚脸可以祛除湿毒的说法并不科学。但实践中确实有疗效,否则也不会广泛流传。民间还有一些做法,小时候见母亲经常用,即在滚蛋时,去蛋黄,用蛋白夹住银制品,外边裹上布,敷滚患处,结束后,若蛋变黑,则表示吸出了毒素,民间认为银器可吸出人体的“毒”,颜色越黑,则表示吸出的毒越多。由于滚过的蛋吸出了身体的毒素,所以不宜再吃下。后来我查资料,说是鸡蛋中含有硫,与银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银,所以变黑。(传说中的银针试毒,一般认为毒是砒霜,砒霜在古代制作时都残存有硫,与银反应才变黑。)
滚蛋疗法在我国农村可谓家喻户晓,其广泛流传,长盛不衰之秘诀,主要是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点,一、取材方便。滚蛋疗法的材料是新鲜鸡蛋,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二、适用范围大。伤风感冒、咳嗽、头痛、发烧、肌肉酸疼等皆可使用,各种无名肿毒及痢疾、风寒湿痹、痞块等也可施疗。三、治疗效果好,没有痛苦。四、操作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男女老少都可使用。因此滚蛋疗法历来是我国农村一种比较实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滚蛋疗法在各地民间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壮医药理论也有滚蛋疗法,主要是以外治的方式,在人体龙路、火路的体表气聚部位施以治疗,畅通人体气血,加速人体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调节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其分为热滚法和冷滚法,其中热滚法较为常用。热滚法的操作方法为:优选两个新鲜鸡蛋放人水中,用大火煮15分钟。取出一个蛋,去壳,趁热在相应部位皮肤上来回滚动烫熨,蛋变冷后,取另一个去壳,继续滚动,两个鸡蛋交替使用。一般每次操作半个小时,早晚各一次。冷滚法的操作方法为:取优质新鲜生蛋在人体相应部位皮肤上来回滚动,每个鸡蛋可使用3天,3天后将生蛋加热煮熟,用于判断病情。两种滚蛋方式都应使用新鲜的蛋,不能使用已变质的。热滚法适用于伤风感冒、小儿高热、消化不良、腹痛、风湿痹痛等疾患;冷滚法适用于无名肿毒,如眼睛、皮肤突发红肿等。
例如,用滚蛋疗法来改善人体黑眼圈的症状,即在人体眼部周围穴位施以操作,以调气治疗,达到调节和畅通人体气血,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的治疗目的。实验者取仰卧位,将纱布包裹的鸡蛋在双眼区域(上以眉毛为界,下以眶下缘为界,外侧至太阳穴,内侧为鼻梁),尤其黑眼圈较重部位来回滚动烫熨,重点刺激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瞳子髎及承泣等穴位,待鸡蛋凉后马上取另一鸡蛋在眼部滚动,每侧滚动约15分钟,滚动频率15-20次/分。(有眼部疾病者,如结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不宜应用本疗法。面部皮肤破损或脓肿者,亦不宜应用本疗法。眼部皮肤柔细纤薄,或实验者体质特殊,或应用不当等出现皮肤过敏、瘙痒及烫伤等不良反应出现时应及时就医。)
通过实验发现,滚蛋疗法确实具有一定淡化黑眼圈的效果,操作过程中热蛋可吸收皮肤毒邪,加快血液微循环,使肌肤生态趋向平衡。滚蛋疗法还可通过针灸攒竹、精明、丝竹空、承泣等穴位进行配合治疗,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起到促进治疗效果和巩固疗效。滚蛋疗法在该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使用滚蛋疗法进行治疗,患者无需承担手术治疗具有的风险和后遗症。
彝族医药的独特用药方法,历史悠久,倍受医家推崇,其中亦有“滚蛋”疗法,运用彝族医药理论,利用特制药物煮制的鸡蛋,在特定的穴位上来回滚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因其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患儿易接受,具有简、便、廉及效等优点。
滚蛋是“发汗术”的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因其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患儿易接受。发汗术是彝族医药的独特用药方法,历史悠久,倍受医家推崇。发汗是指有一些疾病因风邪作祟,致使人体气路闭塞,风邪内积故而成疾,彝语叫做“米西豪”、“纠豪”等,这类疾病彝医通常用“发汗”的技术来进行治疗,方法简便,经济易行。
苗医当中更是有蛋诊法,即利用鸡蛋在人体体表上反复滚动后,通过观察鸡蛋相关颜色和质地的异常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与前面有我们操作中介绍的变化一样,但更系统全面,如银制品指验,若发黑表明毒重,紫色次之,红色再次之,淡红色已轻,原色则病愈。
以上可知“滚蛋”疗法的广泛应用,“滚蛋”疗法通过“浊气”循行的部位等穴位的刺激,由经络传输,使药性直达病所,从而调整机体功能,驱邪却病。不同于传统的膏药、散剂、浸泡等中药外用剂型,其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定位、持续作用于身体,减少与靶组织的接触,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总之,简、便、廉、效的“滚蛋”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滚蛋疗法”是什么?-04-09文汇秋雨...
在家处理一些小毛病的时候,
经常会听老人家说“包个鸡蛋”来“贴”或者“滚”
或者鸡蛋里面还要“包银子”
这是什么神奇的操作呢?
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这种方法现在我们经常叫“滚蛋法”,实际来源于南方少数民族,他们叫“履蛋法”或“履蛋收阴术”。基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特点,常常会见到因风寒、暑热、寒湿、湿热等造成的问题,比如头疼脑热、腹痛腹泻、湿疹疮疡等,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大家总结出这样一个神奇有效的方法,通过用鸡蛋在患者身上来回滚动达到祛毒治病的目的(也可以用于诊断)。
“苗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毒邪内侵时从各个方面、尤其是皮肤上反应出来,只要能够把体内的毒素吸出,则疾病就会除去。”这个观点在中医理论中“驱邪”的一种,针对的是“邪气实”的情况,正气没有明显的衰弱,除此以外,苗医还认为“而鸡蛋是生命的前提,是最具有灵性的物质,通过它与人体皮肤的接触可以将人体的毒素吸收,并能将有关毒素的性质从蛋的颜色和质地的改变中反应出来”。
“热滚法”与“冷滚法”分别是什么
冷滚法
直接用生鸡蛋清洗干净在患处滚动,有一定的清热凉血的作用,适用于新发生的磕碰伤、扭挫伤等,是非常方便的冷敷材料。
热滚法
风寒暑湿热夹杂的情况,将鸡蛋煮熟剥壳在患处进行滚动。热滚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可用于大多数以邪气实为主的症状,如头痛、咽痛、湿疹、疮疡、麦粒肿、腹痛、食积等。
滚蛋结束后,鸡蛋完成它的使命,不能食用
你的疑问1.听说还可以把鸡蛋和银饰一起包着滚?
是的,银有“安五脏、定心神、除邪气”的功效。
热滚法中,将银饰用布与鸡蛋一起包裹滚动,可以加强祛风去毒的作用。
2.需要打开看看滚完的鸡蛋到底是什么样吗?
的确,有经验说通过观察滚后的蛋及银器,看上面的附带物和变化,可以达到诊断的目的。
不过在这里并不推荐,解决问题即可,一知半解会让人感到焦虑。
3.煮蛋需要加药吗?
热滚法是可以加药煮蛋的,会因药物的不同加强滚蛋疗法的作用。
加药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判断。
有寒的情况可加生姜、艾叶、紫苏叶、葱白、陈皮、花椒等
有热的情况可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祛湿为主,可用藿香、菖蒲、苍术、陈皮等
如果自己搞不清楚可以什么都不加,鸡蛋就已经是药。
4.鸡蛋能不能随时滚、天天滚?
治疗肯定是讲疗程的,一般处理问题可以坚持做三天,每天1~2次就够了。
效果不理想和病情变化,该看医生看医生。
4.有人说滚桌子滚沙发鸡蛋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为啥?
关键是桌子和沙发是肚子痛还是长湿疹?给它们滚完之后好转了吗?
特别提示
简便效廉的方法作为一种善意的尝试,从来没有“包治百病”的东西,敬请理性接纳。
滚蛋疗法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滚蛋疗法是土家族民间家喻户晓的治疗方法,它取材方便、经济。这种疗法对一般伤风感冒、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甚至痢疾、寒腿、风寒湿痹,都有很好的疗效,不但痊愈得快,而且患者感到十分舒服。
该方法分热滚法和冷滚法。热滚法就是利用煮熟而热烫的鸡蛋,在患者头部及全身患处,反复滚转,进行治疗。所用鸡蛋需要预先处理,即配以具有一定刺激性或驱风散寒的药物(如葱、姜、艾等),共同煎煮。热滚完后,还可利用剥出的蛋白与共同煎煮的药渣,用布包好,热烫皮肤,这样配合治疗,收效更大。冷滚法是利用生鸡蛋冷滚治病,以达到清热解毒之目的。此法在农村中应用广泛,尤其多用于治蛊毒。蛊毒即是无名的“毒素”,如眼忽然肿大、年久头风、痞块及未溃疡的肿毒草疔疮等。此外,一般皮肤肿胀、红硬发热,亦有采用此法者。[1]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data-linktype="2"name="refIndex_1_"style="color:rgb(,,);width:15px;height:14px;overflow:hidden;background: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