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前庭大腺炎”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
本病急性期要迅速控制症状,需中西药大量、足量合用,清利下焦湿热,控制感染;反复发作者,应结合患者身体情况,中西药并用。
1.湿热证
证候:急性炎症期前庭大腺管粘连堵塞,腺体未发生感染时,可形成前庭大腺潴留性囊肿,如蚕茧状,感染后局部红、肿、热、痛、阴痒,稍久则化脓,苔黄腻,脉数。
分析:湿热邪毒下注外阴,郁而化热,湿热交阻,不通则痛,发为红、肿、热、痛,日久化脓,舌脉均为湿热之表现。
基本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痛。
方药运用: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5g,炒黄柏各9g,黄芩、山栀、泽泻、木通、柴胡各6g,生地、当归、赤芍、车前子(包煎)各10g,紫花地丁12g,甘草5g。
方中重用龙胆草以清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折火,协助龙胆草清泻湿热;泽泻、木通、车前子引火下行,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养血柔肝,防止热邪伤肝;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促进瘀热湿毒消散;甘草调和诸药,防止苦寒之品损伤脾胃。
服法:水煎分服,4小时1次。
加减:外阴红、肿、热、痛明显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半边莲各10g;外阴肿胀疼痛剧烈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白芷6g,皂角刺8g;阴痒颇剧,湿热偏甚者,加薏苡仁15g,地肤子、土茯苓各10g。
2.血瘀证
证候:慢性炎症期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呈紫褐色,外阴瘙痒,或伴阴茧状,舌边紫,苔微黄腻,脉细弦。
分析:病程日久,阴血不足,血虚夹瘀,伤及血络,阴部肌肤失养,故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呈紫褐色;生风化燥,故发为阴痒;舌边紫,苔微黄腻,脉细弦为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药运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牛膝各10g,炒枳壳、柴胡、桔梗各6g,熟地10g,山甲片10g,炒黄柏9g,薏苡仁15g。
本方出自《医林改错》,原治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见肝郁气滞之瘀血证。方系桃红四物汤以赤芍易白芍,加入柴胡、桔梗、枳壳、牛膝、甘草组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生地清热凉血,配当归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不仅行血分瘀滞,而且能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血行。黄柏、苡仁等清利湿热,山甲片散瘀通络。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阴痒甚者,加制苍术9g,荆芥6g,地肤子10g;病程长、阴茧较大者,加地鳖虫、炙桂枝各6g,石打穿15g,牡丹皮、五灵脂各10g。
外治法:
(1)蒲公英外敷方
处方:鲜蒲公英60g。
用法:上药洗净捣烂,加少许蜜糖,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适应证:急性前庭大腺炎有脓肿者。
(2)外用洗剂
处方:野菊花15g,紫花地丁30g,龙胆草15g,蒲公英30g,黄柏15g。
用法:煎汤趁热先熏后洗,每日2次。
适应证:急慢性前庭大腺炎或有湿疹者。
本病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应向患者说明脓肿可能反复发作。
1.保持外阴清洁卫生,不穿宜化纤内裤。
2.饮食忌辛辣刺激之品。
3.注意性生活卫生。
本病散见于阴茧、阴肿、阴痛、阴痒等相关文献中。一般说来,本病急性期属热毒夹湿浊,简称为湿热证,慢性期以血瘀为主。前庭大腺炎症发作严重时,腺管口粘连堵塞,形成脓肿,应以手术治疗为好。在治疗本病时,无论急慢性炎症,除内治法外均需配合外洗外敷,甚至外治重于内治。急性期以外用洗剂(见验方项)熏洗后,再涂敷玉红膏和金黄膏。玉红膏成分:当归60g,白蜡60g,甘草45g,血竭12g,轻粉12g,紫草6g,白芷15g,麻油g。金黄膏成分: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g,南星、陈皮、厚朴、甘草各g,天花粉g,共研细末,用凡士林70%,上述药粉30%调匀成膏。用法:摊于纱布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慢性期可用药膏(《妇科临床精华》),药用蛇六谷、生大黄、天葵子、芙蓉花、一见喜、黄芩、樟脑各50g,野菊花、蒲公英各g。上药共为细末,凡士林调匀,摊于纱布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1.前庭大腺炎发病较急,症状较重,且易于反复发作,久而形成囊肿,应当向患者交代清楚。
2.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此外,外治法在前庭大腺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作用。
3.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非常重要。此外,宜调畅情志,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火生湿。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杏儿宝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