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肺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传染源是什么?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此外,兔、猪、猫和鸡也能传染本病。恙螨被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后,可经卵传给后代,顾亦能起到传染源的作用。人患本病后,虽然血液中也有恙虫病东方体,但被恙螨幼虫叮咬的可能性极小,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
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其中只有幼虫是寄生性,当人在疫区的草地上工作、活动或坐卧时,被带有病原体的幼虫叮咬而得病。
易感者有哪些?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年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高。
秋收季节马上就要到了,农民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哦!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毒血症状
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燥、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
焦痂及溃疡
焦痂是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天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
淋巴结肿大
全身浅表淋巴结异常肿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一般大小如蚕豆至鸽蛋大,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
皮疹
约35%~%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10天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
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
诊断
1.流行季节到过疫区,有田野作业或在草丛中坐卧史;
2.临床表现有发热、焦痂或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用外斐氏法检测恙虫病血清标本的OXK抗体)阳性,且随病程效价逐渐升高。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高热者可用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可予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强力霉素每天0.1~0.2,单剂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环素、氯霉素均每天2g,分4次服。退热后剂量减半,续服7~10天。若加TMP0.1g,一日2次,疗效更佳。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宜早期短疗程治疗,以免导致复发。有认为磺胺类药有促进立克次体繁殖作用,应予慎重。
出现发热、皮疹、焦痂情况,请及医院、科室就诊,千万不能大意哦!
预防及防护
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切断传播途径
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个人防护避免
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撰稿:朱晓红审校:邹美银
南通三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