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在线访谈
——厅说福建01》第四期来啦
做客全媒体演播室
本期主题智慧海洋保驾护航——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精彩抢先看
开海兴闽
海,是福建省的“半壁江山”;历史上早有“开海兴闽”之说,海对于福建省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是大自然赐予福建的礼物。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福建就是向海而生的。
本期《厅说福建》邀请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他将分享——”智慧海洋“工程是如何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安全生产。
数字赋能
福建人的餐桌上总是离不开海鲜。
像大家爱吃的大黄鱼、鲍鱼、牡蛎、海带、紫菜等品种,养殖产量上福建省都居全国第一。
目前,福建省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约有多万人。大海给予福建省丰富的水产品,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粮仓”。
然而海上环境复杂,特别是遇到一些灾害性天气,渔民们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海洋渔业的主管部门,就是要通过海洋防灾减灾的工作保障海洋粮仓,确保人民生活生产安全
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就是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紧盯风险点和事故多发易发重点领域,针对性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省海洋与渔业局通过一系列信息化项目建设,实行常态化应急保障机制,同时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启动建设智慧海洋“一网一中心”,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来提供服务,保障渔业安全。
扬优成势
年,福建省在时任省长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启动建设计划海洋监测领域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示范区。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经过0年的持续建设,初步建成国内领先、业务化运行时间最长的区域性海洋环境观测网,形成对台湾海峡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感知。
这些规划和要求为我们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点击观看访谈视频
访谈
实录
主持人
解读重大政策,回应社会关切。这里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综合频道中心共同打造的全媒体政务访谈节目《中国福建?在线访谈——厅说福建01》。我是今天节目的主持人郁莉。今年我们全新升级改版后的《中国福建?在线访谈》,采用“云直播”“大小屏联动”的方式,我们期待用这种全媒体的手段更好地解读政府政策,回应民生热点问题。今天走进我们演播室的是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的一位嘉宾,他是谁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认识一下。
视频短片:
罗志涛,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主持人
欢迎罗总工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
您好。今天除了我们两个人在这个演播间进行访谈之外呢,您看,在我们的线上还有很多基层的一些管理人员、渔民群众,还有我们的海洋从业者,也在线跟我们一起来进入到我们的节目里面。我们也跟他们打个招呼,你们好。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大家好。
主持人
欢迎你们。罗总工,我们都说,我们福建是海洋大省,海是我们省的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作“开海兴闽”,海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是的,海洋是我省的优势也是潜力所在,我省海域面积辽阔,有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绵长,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鱼、虾、贝、藻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主持人
刚才您提到了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广阔的海域,有这种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福建省真的就是向海而生的,那么海洋与我们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呢?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可以说是密不可分。近年来,我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海鲜。去年我们省水产品总产量达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像大家爱吃的大黄鱼、鲍鱼、牡蛎、海带、紫菜等品种养殖产量都居全国第一。
主持人
有句老话叫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我们省有多少老百姓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跟大海是相关的呢?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我们省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大省,像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非常发达,目前我们省里面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人员有多万。
主持人
我们有这样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海上环境,有的时候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遇到一些灾害性的天气的时候,蔚蓝的大海可是会变脸的,我们来看看。
视频短片: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在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路径上,经常遭受台风、风暴潮、巨浪等海洋灾害侵袭,对沿海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险,看来这个大海的变脸真的是很恐怖的,所以说我们的海洋渔业的部门,他们就是要通过海洋防灾减灾的工作,去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主持人
罗总工,那就我们福建省的沿海地区来说,它的主要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大家知道,我省平均每年有6-7个台风影响,而且台湾海峡受到“狭管效应”的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风一大,浪就非常大,海上环境非常复杂,突发事件也易发多发。所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为渔民群众在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等方面提供安全保障。
主持人
所以说海洋的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大目标,或者说我们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呢?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海洋防灾减灾的工作,就是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紧盯风险点和事故多发易发重点领域,针对性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减少渔民的经济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持人
那么,我们的海洋渔业局是如何开展这样的保障工作的呢?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我们实行常态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同时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启动建设智慧海洋“一网一中心”,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来提供服务保障渔业安全。
主持人
刚才您提到了现在有很多新的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海洋防灾减灾的这个领域范围之内,今天能不能给大家来做一些具体的介绍?我想很多朋友是比较感兴趣的。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今天,我带来了海洋观测设备“大浮标”模型。就是这个,是一个模型。“大浮标”大小不等,最大的在10米左右,小的-3米,上面这一块是检测气象要素的,下面是检测海洋要素的水文的一些内容的,中间是太阳能板,这个是作为它自主供电的一个设备。大浮标布放在台湾海峡,可以获取海上风、气温、气压、水温、水流、波浪等实时数据,还能够监测海啸等。像这样的设备我们还有很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收集网,这些数据是海洋预报分析的基础。但是海洋是变化莫测的,所以对海洋的观测感知需要长期稳定运行,并要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来支撑。
主持人
看来要让爱变脸的大海,从这种“不可控”变为“可控”,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那我们福建这种的努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着手的?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这项工作是从年,我省在时任省长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启动建设国家的计划海洋监测领域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示范区,经过0年的持续建设,初步建成国内领先、业务化运行时间最长的区域性海洋环境观测网,形成对台湾海峡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的感知。
主持人
好的,今天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片,我们一起来清晰了解一下这个立体观测网的强大的功能。
视频短片:
目前,福建省海洋立体时实观测网,观测海洋要素6项。其中,个沿岸自动验潮站,时刻监测海洋潮汐的变化,为防范风暴潮和海啸侵袭起到重要作用;0套小浮标布在沿海重要港湾和海水养殖区,是海域海况水质,特别是赤潮发生与否的警示器;8套大浮标布设在台湾海峡中线海域,是防抗台风监测海面风浪流变化的第一道防线;船基布放在海峡号高速客滚轮和五大渔场作业的渔船上,是游客和渔民出行的风向标;高频地波雷达和车载地波雷达,分别固定和机动观测近岸海表大面海流情况,是落水人员和溢油等海水突发事故漂移轨迹预测的应急决策依据;海岛基以无居民海岛为基站,实时监控海岛周边海洋气象和潮位概况;海床基、潜标根据任务安排分别布设在特定海域的海洋底部和中部,观测海面以下温度、盐度和剖面海流情况;此外,通过国产海洋动力卫星——海洋号卫星,以及美国MODIS水色卫星实时接收遥感数据,大范围了解海洋环境状况。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到我们的这个系统是从年开始启动的或者是开始这样的一个努力工作,到现在正好是0年的时间。那么,通过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这个海洋观测设备和预警报应用系统它的建设情况,到现在发展成什么样的呢?
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通过丰富的陆、海、空等全方位立体的海洋观测手段,为我省防灾减灾及海洋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支持。目前,我们的海洋观测设备已经达台套,积累了海量的观测数据。海洋预警报信息服务实现了多渠道,我们有《福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还有福海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