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看看这些知名

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806.html

点燃创新驱动引擎 

迈进高质量发展征程

·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战略决策——五年前的夏天,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启动了以“聚集人才、创新科技”为主旨的新一轮市校合作,聚力借智引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是一条路径清晰的逐梦之旅——五年来,全市上下以千企联百校为载体,省市县三级联动、政校企三方互动,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汇聚天下优质创新资源,给力黄冈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份鼓舞人心的黄冈答卷——五年间,吸引8万余名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2万多名大学生到黄冈创新创业,聘请92名高校院所一把手为市政府智库;全市家企业与80所高校院合作;建设科研平台总数达到家,建成院士工作站3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8家;开展各类对接活动多场,转化科技成果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年的78家增加到年的家;获批黄冈国家高新区、黄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英山县、罗田县)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

黄冈的探索和实践,昭示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磅礴力量;走出了一条聚集人才、创新科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老区新路,为推动黄冈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性增长极打下坚实基础。

千企联百校

推动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让一个个企业

活力迸发

……

1

科峰传动

让“黄冈智造”传动世界

第一台国产小型行星减速机、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用减速机、第一台国产谐波减速机……

位于黄冈产业园的湖北科峰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诞生了诸多“中国第一”,每一个“第一”,打破的都是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

科峰传动征服全球客户靠的是什么?

科峰传动的前身是成立于年的行星传动,其主导产品是减速机。

曾经,我国只能制造低端的涡轮蜗杆减速机,用精密齿轮传动的小型行星减速机完全依赖进口。

”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自己研发。”这是科峰传动董事长吴俊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顶管机,是大型挖掘机械盾构机的核心部件。其造价占到盾构机成本的50%。科峰传动着手研发,但关键技术一直难有突破。黄冈市科技局急企业之所急,帮助引进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团队,进行驻厂技术公关,终于,一款贴有“湖北行星”标签的顶管机于年问世,打破德日等国的技术垄断,使国内盾构机售价下降了50%以上。如今,全国地下管廊盾构机中有70%使用科峰的顶管机。

尝到创新甜头,科峰一路斩关夺隘。

年,他们成功开发G系列行星减速机,辟出航空航天、通信激光、纺织包装智能机械的一片蓝海。

年,他们将开发研制的轮边减速机成功用于新能源汽车,有望让汽车和机车“扔掉”发动机和变速器,

……

坚持每年将2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产品研发、将80%以上的利润用于设备更新,年均推出10多个新产品。19年如一日,瞄准行业制高点,矢志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追赶世界顶尖水平。

创新驱动,核心是科技创新,实质是人才驱动。科峰传动如何汇聚创新要素?

校企合作是企业“聚集人才,创新科技”的必由之路。科峰传动董事长吴俊峰深有感触地说。

依托校企合作,打造人才高地。过去,行星公司到高校去很难招到优秀人才,这些年通过千企联百校,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知名专家和教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坚;通过吸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引进了一批博士、硕士及本科生。

依托校企合作,延伸科研平台。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湖北行星传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以此为根基,建立了80多人的传动技术研究院,与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长期技术合作,形成了6大系列多个品种,积累了数百项科技实用新型专利。3项技术被列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谐波减速机是机械手、机器人的核心传动部件。这种先进的减速机以往被日本HD公司垄断。年,科峰公司经过三年研发和测试,终于攻克了这一核心技术,产品性能高于国外同类进口产品3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三年,在制造业普遍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科峰传动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以上。科技创新,让科峰传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单一生产企业,成长为集科研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服务的全球动力传动领域的重要制造商;从年产值几十万元,到年产值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科峰传动与中国工程院段正澄院士签约共建机器人基础件分中心,致力把“黄冈智造”推向世界。

2

祥云化工

缔造世界级创新型绿色化工企业

日前,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结果公布,全国共有家企业通过复核评价,其中在鄂企业9家,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榜。

祥云化工,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配方肥定点加工企业,是湖北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六大磷化工集团之一。

从武穴田镇江边一个小磷肥厂,到全国10余家分(子)公司,形成了生产销售、科技研发、商品贸易和资源开发于一体的新格局;

产值从20亿元到70亿元再到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磷酸一铵生产商,跨过大长江,冲出大别山,叫响全中国,买卖做到全球……

纵观祥云集团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技术革命;每一次腾飞,都离不开科技项目的开花结果。

而祥云化工开展科技创新的载体就是校企合作,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实体。

科研平台支撑祥云创新。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成立的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列为“湖北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今,该中心不仅在武穴有科研大楼,还在武汉国际企业中心拥有0平方米的科研场所。

依托该中心,公司每年科研投入1亿多元,研究开发项目20多个,在磷资源领域,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新建国内首条10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连续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示范装置,该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混酸法分解中低品位磷矿湿法磷酸净化工艺技术示范工程”项目、“高镁低品位磷矿开发氟、镁及工业级磷酸一铵研究与示范工程”先后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校企合作中研发的成果年年都有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产品。如投资1.2亿元的年产5万吨磷酸二氢钾项目达标后,年创经济效益万元。

祥云股份不仅有良好的研发支撑体系,还有优秀的研发团队。依托校企合作,近两年,公司引进余名技术人才,培训多人次技术骨干。同时,公司出台了《创新管理办法》,每年拿出0万元设立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全员创新。

依托高校院所资源,近年来,祥云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污水、废气、硫铁矿废渣等环保处理及资源再利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祥云新产品层出不穷,已涵盖无机肥、有机肥、水溶肥、瓜果肥等,满足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现拥有国家各类专利技术70余项。去年外贸出口1.2亿美元,创下全国行业第一,成为黄冈市首家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的企业。

争取到年末,祥云股份争取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完成税收5—8亿元,并通过上市争取实现市值0亿元的伟大梦想。

“百年梦想、千亿祥云,打造成全国磷复肥行业标杆、世界级创新型绿色化工企业”。科技创新,让祥云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3

正茂新材料

风华正茂逐浪高

年7月,黄石大冶湖畔新地标——黄石奥体中心正式亮灯,绚丽的灯光秀点亮夜空。

这座让黄石人骄傲的地标综合体中,一块块灰白色的看台板看似普通,却大有玄机——这种混凝土构件不仅防水抗污效果好,对外观、颜色、尺寸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强度、耐久性比普通的混凝土高几个档次。

这种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出自黄冈的一家公司——湖北正茂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年,蕲春籍建筑工程师管正兵,应黄州区招商引资的邀请回到家乡,注资2.73亿元,在南湖工业园创建正茂集团,致力于新型复合材料及高端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安装。

当时,水泥及相关行业正面临着供需失衡的困境,传统混凝土低端预制品市场陷入价格恶性竞争。

为避开低端市场的价格战,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为核心,瞄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目标,通过“千企联百校”,走科技创新之路。

公司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日本不二株式会社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成立国家硅酸盐重点实验室“先进混凝土研究中心”和正茂新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高速铁路桥面系附属构件和电力、市政地下综合管廊新技术、新产品。

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公司迅速取得技术突破,解决35项技术难题,其中9项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填补湖北空白;在国内率先攻克生态护坡预制构件关键性技术难关,并获得年度国家创新基金万元;还研发出地铁管片、疏散平台等高端混凝土预制构件,并先后制定了平铺式护坡、阶梯式护坡等产品的国内企业标准,转化高校科技成果20项。

科技创新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正茂新材料生产的多种新型混凝土构件已经成功应用于武冈、武石城铁以及武广客运铁路专线、京石高铁、沪杭高铁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承接了青海体育场馆项目部、黄石体育馆项目部、荆门管廊项目部等市政项目。

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跻身中国城市规划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年,公司跻身中国最具成长性建材企业强。

目前,正茂新材料年产能达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万元。拥有黄冈厂、黄冈二厂、谷城构件厂和团风喷涂厂四个生产基地,企业总人数约0人。

风华正茂,心逐浪高。公司正在向住宅工业化方向发展,已与武汉地产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投资建设PC构件生产基地。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装配式住宅方面,正茂新材料将成为预制行业的佼佼者。

4

湖北大二互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前不久,32台贴有“湖北大二互”标签的10KV电子式组合互感器,运到安徽滁州定远县电力公司。

这款由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大二互联合转化的新产品,不仅重量轻方便安装,而且实现了仪表的一二次融合,可实现远程抄电表。业内人士评价,该产品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其质量和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年落户黄冈的湖北大二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自主研发生产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干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真空断路器等产品的专业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公司就把“科技创新、人才兴企”作为核心战略,推动互感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

随着国网配网的快速发展,对互感器产品、技术提出了更环保性、智能化等需求。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近90%的互感器仍是常规产品,占地面积大,与数字化、智能化等要求差距较大。

而彼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张明明、陈勉舟教授进行的“一种基于TDC的电子式互感器校验系统及方法”和“有源电子式互感器供能激光器老化寿命在线监测方法”取得了重要突破,但缺乏企业实验。

“之前我们重点是进行结构性改造研发,想进行原理上的改变,但缺技术。”大二互公司技术总工董国鹏说。

一个想他“水中月”,一个想她“镜中花”,千企联百校让湖北大二互与华中科技大学携手,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转化,一次次跌倒中爬起,终于在年底,产品样机问世。

这种基于TDC的电子式互感器,符合国家的产业升级政策导向。它代表了互感器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全国互感器领域的升级换代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秉持湖北大二互公司董事长王维贤这一理念,公司依托区位优势,借助周边的智力和技术资源,创建15人的技术团队,并积极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和专家展开合作。

近三年科研经费投入达0多万元,获得省、市级科技项目支持4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证书32项,申报发明专利7项,自主研发的0.66KV-35KV电压等级干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和真空断路器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奥运场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出口东南亚和欧美。

5

武汉理工大学

产教融合给力黄冈振兴崛起

点开武汉理工大学官方网站,与黄冈市相关的信息随处可见:“关于选派研究生赴黄冈开展挂职实习的通知、黄冈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接洽会在我校召开、黄冈市代表团来校开展产学研专场对接……”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优势,是建材建工、交通船舶、汽车机电等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拥有39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地、18个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中心、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拥有院士8人,教授、副教授人,共有授权专利项。

年6月,我市高规格启动了新一轮市校合作,旨在聚集人才,创新科技,推动黄冈“强工兴城、强农兴文”重点发展战略。

年9月16日,应市政府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校长张清杰率领学校党办、校办、发规办、科发院等专家教授一行的高规格团队来到黄州,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现场,武汉理工大学刘伟、张清杰、张联盟三位校领导受聘为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8位教授与我市企业签署了技术合同。

地相近、业相亲;一牵手,诺千钧。五年来,武汉理工大学与黄冈在优质生源、科技成果转化、学生实践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走出了一条政、校、企三方合作共赢之路——

湖北鸣利来公司生产的牙轮钻头原来钻深只有多米,曾一度只能望着国际市场叹气。后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矿用钻具工程技术中心”,成功研发的真空注油嘴技术,使钻深提高到多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并“钻”出国门到20个国家。

绝缘管母线是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传统的人工绕包技术,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年初,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绝缘管母线技术研发团队,于年成功研发的通过挤包工艺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绝缘管母线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贵族真空公司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成立创新团队,成功解决了碳纳米改性相变储能材料的选配,以及其与不锈钢真空器皿相融合技术难题,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钛材料加工工艺和氧化着色技术,研发的单兵装备(野战炊具),被列入武警部队及人民军队合格供应商采购目录。

5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围绕我市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共建了9个联合研发中心,承担黄冈市科技项目近百项,项目经费近万元,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武汉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黄冈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千企联百校”活动,为高校融入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学校将主动对接黄冈市发展需求,以专利转化为牵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港口船舶、装备制造、生态建材、绿色环保、红色文化等领域,与黄冈市共同打造“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研究生分院——科技产业园”创新模式,全力助推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6

李时珍医药集团

一株小草兴大业

7月上旬,医药经济报发布最新消息,湖北李时珍医药集团荣获“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位列第42位。

荣誉背后依靠的是李时珍医药集团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夏枯草是常见传统中药材之一。北纬30度线上的蕲春夏枯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蕲春最大的现代化医药加工企业——李时珍医药集团年可消化夏枯草4万吨以上。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主要以野生品种供应市场,导致我国主要产区野生资源已面临枯竭。

年,省科技厅批准李时珍医药集团成立“湖北省中药资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江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始人工栽培项目研究。

几经努力,终于在年,他们突破了种苗高效繁育、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等关键技术,建立起了夏枯草蕲春居群“野转家”栽培技术,并获得一项授权发明专利。

通过人工栽培,原本资源短缺的夏枯草飞入寻常百姓家。蕲春狮子镇枫桥村依托李时珍医药集团,加快夏枯草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全村夏枯草种植面积从年50亩到现在0多亩,成为夏枯草专业村。亩产平均创收0元,是种植稻谷的5倍。

“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再不用到外地买原材料,我们培育的夏枯草桉油精含量高于国家药点标准。”李时珍医药集团总工程师夏恒建说,公司开发了蕲春夏枯草药品、食品、保健品等三大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仅本草纲目牌夏枯草膏年产值过亿元。

不仅是夏枯草,依托蕲春“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的丰富中药材资源优势,乘着全市千企联百校的热浪,李时珍医药集团与多家高校院所合作,坚持以蕲艾为重点开发大健康产品,取得“药艾条”“清艾条”3个艾灸条的国药准字号批文,填补了我国除江苏、山东之外省份无国药准字号艾灸条的空白;研制蕲艾新产品20多个,占该集团产品总量的30%,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

公司已建成蕲艾、夏枯草GAP种植基地多亩,辐射周边基地10万多亩,年均增加产值3亿多元,带动多户0多名农民增收脱贫,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李时珍医药集团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3%以上,研究开发项目数37个,其中列入国家、省部级项目数7个;科技成果转化数16个。已发展为集药材种植,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保健酒、蕲艾系列大健康产品生产、研发,医药商业,中医传统特色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跨地区集团化公司,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湖北省医药行业生产十强企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年,企业实现产值近30亿元,税收突破亿元大关。

7

科技副总

助力科普达打造全国标杆企业

提起全国光电线缆材料行业,必提湖北科普达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申请国家专利17件,获得8件专利授权,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始终引领行业发展潮头,其奥秘何在?

“科技副总是公司的重要支撑。”科普达实业公司董事长柯斌说。

位于小池滨江新区的科普达实业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塑料改性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光电线缆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随着我国通信、电力传输事业迅猛发展,光电线缆材料品种需求日益增多,目前,市场上有10多种高端线缆材料依赖于进口。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前,科普达仅有产品品种83个,不足市场的50%!当时公司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平台,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

年,在公司为引进高端人才困苦之际,千企联百校恰如雪中送炭,依托黄冈市委市政府出台科技副总、创新团队等多项扶持政策,科普达实业公司同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院刘治田教授团队签订协议,共建科普达公司“湖北省光线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被湖北省科技厅顺利立项,是黄梅唯一一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给团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公司不断完善研发实验条件,建成了2平方米的科技研发大楼,增添研发试验检测仪器30多台套,企业依托技术中心,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常年有4位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院专家现场调研指导。

一花引来百花开。近三年,通过吸引大学生到公司实习实训,公司引进9名硕博学历的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公司有科技研发人员3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5人,本科学历11人,绝大多数人才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成为公司科技攻关的新生力量。如李超担任公司技术部副经理、董江涛、王复苏任公司助理工程师,几年来,已为公司创造效益数百万元,解决技术难题4件。

为适应“宽带中国”光纤入户和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要,依据创新团队专家的专业专长,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合作,在创新团队负责人刘治田教授的主导下,开展“光缆松套管用改性PBT材料项目”科技攻关,采用反应釜混合改性的化工单元新工艺,成功地解决了目前入户光纤光缆小型化用光缆松套管的耐侧压强度偏低的技术难题。新材料质量得到了邮科院魏忠诚等光电线缆专家的肯定,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开始批量生产销售。

三年来,在创新团队帮助下,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个,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4个,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一项,先后研发出4G网络用光缆骨架料、车用快速充电机耐热耐磨阻燃TPE弹性体电缆料、申请国家专利10件,授权4项,两项新产品获得科技成果证书,一项新产品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迭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拥有8大系列多个品种,产品热销于国内家大中型光电缆厂。年产值达6亿元。

企业产能、品牌等综合实力已经跃入行业前五名。年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湖北省创新型企业认定;年成功挂牌“新三板”;年,公司被湖北省评为隐形冠军企业。

当下,刘治田创新团队正在研究“面向5G网络的耐高温低收缩LSZH特种料等新型材料”,该项目已被列为年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预计公司实现年直接效益为万元。

“我们将依托产学研合作体系和创新团队专家的智慧,把公司打造成我国光电线缆材料行业的标杆企业。”柯斌对公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8

郑家苗木

绿了村庄富了农民

走进位于陈策楼镇李家湾村的黄州区郑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引人注目的是写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牌匾。这是全省首家苗木花卉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是全省第一家村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这么偏僻的村子里,怎么会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

“这得益于千企联百校活动的开展。有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撑腰’,我们农民也能跟着开展苗木花卉产业的科技创新了。”合作社负责人郑兴平高兴地说。

李家湾村,是黄州区重点贫困村,以前乡亲们种植水稻、棉花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一亩地的收入只有0多元。

年,村支书郑兴平带领村民建起了郑家苗木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从事苗木生产经营。

郑家苗木绿了村庄富了农民

为突破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瓶颈,通过“千企联百校”,黄州区郑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聘请以曾共享诺贝尔奖的国内园艺界著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包满珠为首席专家的科技创新团队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留法博士后傅小鹏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带领合作社进行科技攻关。

一系列科技壁垒在这里突破。本着“资源共享、产教融合,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合作社建立研究基地,成功建立了“矮牵牛、三色堇、百日草、孔雀草、万寿菊、石竹、一串红”7种重要草花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对草花种业的垄断局面,实现了草花制种国产化。

一批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引进该团队研发的红叶石楠、樟树、桂花、万寿菊等60余种苗木花卉新品种实施转化,推广种植面积多亩。

培训了一批农民。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为黄州区余名苗木花卉产业技术员、种植大户,进行面对面的苗木花卉栽培管理技术培训。

截至目前,郑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已发展为绿化苗木的种植、研究开发、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吸收会员户,种植面积0亩,年苗木产值过万元,苗木年收入每亩达到2万多元,最多的超过5万元,带动周边余人就业,已成为李家湾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载体,将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了全国文明村。

以郑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黄州区把苗木花卉产业作为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围绕乡村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目标,加快推进苗木花卉省级科技示范园建设。

编辑:李维

编审:沈红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yinsaoyanga.com/nxwysy/9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